科技公司如何保护“大脑”:从苹果窃密案看知识产权保卫战

苹果公司近期就面临了这样的挑战:该公司指控其前高级产品设计工程师迪·刘(Di Liu)在离职前窃取了数千份与Vision Pro头显相关的保密文件。这些文件涵盖了产品设计、测试、供应链策略以及尚未发布的功能。

苹果公司称,刘先生谎称因健康和家庭原因离职,却秘密接受了其竞争对手Snap(Snapchat母公司,智能眼镜“Spectacles”制造商)的工作邀请。


正是因为刘先生隐瞒了去向,他才得以在两周的离职通知期内保留了对苹果内部系统的访问权限。

苹果通过对其公司笔记本电脑的司法分析发现了这些行为,日志数据显示他手动选择了特定文件夹、重命名后上传到个人云存储,并删除了一些文件以掩盖行径。

此案凸显了科技公司在保护商业秘密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,尤其是在高员工流动率和数字信息易于共享的今天。

商业秘密与专利、商标不同,不需要注册或向政府机构备案,只要信息保持机密,就能提供无限期的保护。

在加利福尼亚州,通过保密协议(NDA)、有限制的竞业禁止条款以及物理和数字安全措施等法律机制,可以保护商业秘密。

Vision Pro作为苹果进军**增强现实(AR)、虚拟现实(VR)和混合现实(MR)**领域的野心之作,其高昂的定价(3500美元)引发了它究竟是小众产品还是未来主流的广泛讨论。

虽然一些观点认为,其高价、笨重以及对社交互动的潜在影响会使其停留在小众市场,但也有人指出,这可能是像早期iPhone一样,作为未来更亲民、更轻便迭代的“概念验证”产品。

许多人相信,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,未来的AR/VR设备将最终取代现有的一些计算设备,如电视甚至笔记本电脑。

在科技行业,除了人才,公司最宝贵的资产无疑是其知识产权(IP)

这些独特的创新,无论是专利算法、软件代码还是商业策略,都是企业在激烈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。

然而,知识产权面临的威胁无处不在,不仅来自黑客和竞争对手,甚至供应商、客户乃至公司内部的在职或离职员工也可能成为窃密者。

为了保护在研发独特资产上投入的大量时间和金钱,科技公司必须建立强大而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

福布斯科技委员会的专家们分享了十个行之有效的方法。首先,公司需要明确哪些资产可以申请专利,哪些应作为商业秘密保护

例如,算法通常可以申请专利,而大量的软件代码则更适合作为商业秘密,通过严密的访问控制和数字防泄漏措施来保护。

数据丢失预防工具是另一道重要的防线。部署数据丢失预防(DLP)软件和工具,可以监控和控制所有数据流动。

正确配置的工具能立即阻止专有数据的外泄,并向内部团队发出警报。同时,员工的数据访问权限应基于“按需知悉”原则严格分配,并定期审查。

离职员工是知识产权泄露的常见风险点。

当员工离职时,立即更改其曾访问过的所有账户密码,并禁用非联合账户,例如辅助通信平台。对于这些账户,应在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(SIEM)或分析平台上启动重点监控,以察看任何异常行为。

除了技术和管理措施,法律手段也是不可或缺的。公司绝不应犹豫对窃取知识产权的行为提起法律诉讼

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,尽管IP盗窃或侵权的情况相对较少,但一旦发生,其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。有效的威慑是立即起诉窃密者并发布新闻稿。通过展现公司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严肃态度,可以有效震慑其他潜在的窃密者。

总的来说,科技公司需要一套多管齐下的策略来保护知识产权:从技术防范到法律威慑,再到内部管理,缺一不可。

Next Post Previous Post
No Comment
Add Comment
comment url